鄞州區打出“四+”組合拳 抓實抓細初中強校工程
作者:鄞州教育網 發布時間:2020-09-11 來源:鄞州教育網 文字顯示:[ 放大 | 縮小 ] 視力保護色:
一、“戰略籌劃+大增投入”硬核保障,落實初中優先發展
一是強化戰略籌劃,拓展優質資源。于2017年9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初中學校建設的工作意見》,提出了資源擴充、教育質量、管理品質、師資隊伍四大提升工程,著力加強保障、深化改革,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得到穩步提升。同年10月,制發了《關于推進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實施意見》,明確以“優質學校+普通學校”和城鄉結對的形式,組建了首批聯盟式初中教育集團6個,覆蓋了公辦初中校區數的48%。積極推進在教學管理、教育科研、教師交流、辦學資源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緊密共享,探索建立城鄉學校協同發展、一體共贏的運行模式,有力促進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辦學聯盟的建設推動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學校的同步發展。
二是大增教育投入,強化初中保障。初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每年增長100元,到2022年達到2000元/生。在保障初中學校原有各項經費的基礎上,每年36班規模及以下的學校安排50萬元、36班規模以上的學校安排80萬元的內涵發展經費用于初中課程改革和特色文化建設,為初中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在確保教育系統教師編制總量逐年增加的基礎上,重點增加初中學校教師編制,連續2年招聘初中教師101名,提高初中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10%,提高初中教師績效工資總量和公積金繳存比例,初中教師人均收入每年提高3-4萬元。
二、“分類發展+深化改革”優化內涵,提升初中辦學質量
一是實施分類發展,推動協同成長。積極推進初中強校工程,探索“強基計劃”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教學管理創新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因校制宜對不同類型學校實施發展定位,分類指導,促進初中教育資源的互補互促,推動協同成長,促進學校多樣化、特色化、品質化發展。目前區內擁有藍青學校、赫德實驗學校等優質民辦學校,鄞州實驗中學、寧波七中、宋詔橋中學、曙光中學、鄞州外國語中學等一批優質公辦學校,初中優質教育的體量和質量處于全市前列。
二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育人成效。深化課程改革,構建學校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強化學校課程的頂層設計和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教師的課程執行力,在開設開好拓展性課程的基礎下,積極實施基礎性課程分層走班改革,尊重差異、因材施材,促進學生全面且有個性地發展。同時,以“三個為本”“三個更加重要”為指針,積極推進“學為中心”的“生動課堂”教學改革,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養成。以“總量控制”“科學分層”“晚十點不作業”為原則,區域推進“分層作業”改革,走輕負高質的教改之路。至今2所學校成為寧波市義力教育課程改革樣本學校,2所學校成為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學校和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學校,5所學校課程獲評市精品課程。
三是實施“互聯網+”改革,推行同步課堂。早在2018就開始試點“城鄉攜手,同步課堂”,起步早,發展穩,利用同步課堂和教師網絡研修開展校際結對。2019年結對幫扶22所,其中初中8所;2020年結對幫扶20所,其中初中6所,結對幫扶學校初中占比56%。所有結對學校均已在之江匯教育空間里開設特定欄目,有30余篇報道在市級以上媒體發布。2019年4月19日,寧波市教研室“互聯網+義務教育”同步課堂調研活動在我區開展,全市各縣市區共計200余名教師參與本次活動,鄞州區學校在會上進行了經驗交流和成果分享。2020年5月,榮獲浙江省“互聯網+義務教育”實驗區。
三、“學校+家庭”合力育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一是關注學生個體,促進健康發展。2015年9月出臺《關于全面推進鄞州區中小學德育導師制工作的實施意見》,改革傳統班主任工作模式,全面推進“1+X”模式的導師制工作,在中小學每個班級配備1名首席導師和若干名導師,每名導師與若干名學生結對,共同承擔育人工作,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成長,提高了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實效。并于2019年3月成立了中小學生視力健康促進中心和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并設立了“健康成長護航工程”基金,全面護航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是推進家庭教育,凝聚育人合力。成立“德育與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和家長學院,啟動學生生命共同體建設,發展家庭教育,把德育和家庭教育提到學生發展的重要位置。學校成立“校委會”參與討論學校事務,共同謀劃學校發展和學生教育。班級成立“家委會”,助力教育,同向攜手,共謀發展,推進學校開放辦學,形成學校、家庭、社區合力育人格局。
四、“高端培養+梯隊建設”培育教師,建設初中教育鐵軍
一是牽手滬杭,打造名優校長隊伍。把校長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法,邀請外地專家,舉辦“未來學校發展校長論壇”“馬骉工作室初中校長論壇”“初中校長學習共同體·崇明論壇”等高端論壇。構建“初中校長學習共同體”,由局長親自擔任初中校長學習共同體的組長。聘請頂級專家擔任區域教育顧問,安排12名初中校長跟班學習。近年來獲評市名校長4人,教育管理名家1人,2名校長參加國培計劃赴海外研修。
二是高端培訓,助力骨干教師成長。依托“三名培養工程”“名師工作室”等載體,通過高端培訓、師徒結對、校本研訓等措施,提高骨干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著力打造教育教學創新團隊。3年來,培養初中市教壇新秀一等獎13人,市學科骨干2人,省教壇新秀5人,并囊括初中5個主要學科,省教學論文(基本功)評比一等獎8個,全國各類競賽評比一等獎20余位。
三是多措并舉,優化教師成長梯隊。班主任培養上,制定出臺《加強全區中小學班主任(導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構建了“新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的發展梯隊。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培養優秀班主任。教師培養上,構建了“教壇新秀”“骨干教師”“名教師”的發展梯隊,實施區校兩級分層分類培訓,聘請知名專家作導師,在專業研修、學術研討等方面為學員全面指導。